学业压力、求职失败、恋情告吹……就在近日,中南大学又曝出一研究生疑因论文答辩未过自杀。新闻一出,大学生自杀话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社会
关注焦点,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采取如此激烈的方式结束生命?
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
5月23日,姜东身哥哥姜东中告诉记者,弟弟死前在网上留下五千字遗书,称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选择自杀;他和导师见面时,后者称是按规章制度来,否认刻意为难姜东身。
同一天,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俊证实,姜东身跳楼自杀,校方正与家属积极沟通,其他情况不便透露。
中南大学位于湖南长沙,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
死者哥哥:答辩未过或是导火线
5月23日,一则题为“中南大学研究生答辩未通过跳楼自杀,死前向副院长导师写下五千言”的网帖在网上流传。
死者哥哥姜东中说,网帖中的内容,就是弟弟生前在网上留下的遗书。
姜东中说,他也未见过弟弟的遗书原文,看到时已经是转载版本。
“无数不眠夜,一跳轻松解决。你要我陪着你,那就永远陪着你吧。你要留我,我就长留,我会经常去机电院和图书馆逛逛的。”在网传遗书中,姜东身指称,导师杨忠炯故意为难他,别人“很水的论文”都通过了,唯独对自己的论文十分苛刻,还要求其延期答辩。
网传遗书还提到,杨忠炯有私拿科研经费、收受礼品等行为。
导师难过:并没有刻意为难过他
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官网显示,杨忠炯是该院副院长、教授。记者多次拨打官网公布的杨忠炯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姜东中说,5月23日下午,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俊通知他和母亲,与杨忠炯见了一面。据姜东中转述,对是否“故意为难姜东身”论文答辩,杨忠炯表示自己是按规章制度来,没有刻意为难;对网传遗书提到的私拿科研经费等问题,杨忠炯表示“上级部门已经在调查”。
见面持续约半小时。姜东中说,杨忠炯称自己也很难过。
陪同见面的马俊证实,姜东身自杀后,校方正积极与家属沟通,希望妥善处理此事。不过,其拒绝透露谈话内容,称其他情况由学校宣传部门统一对外发布。
23日晚,由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南大学新闻网”发布说明称,5月18日,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不幸身亡,对于该生的猝然离去,全校师长同学深感惊愕与痛惜,学校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该生亲属表示深切的安慰,并真诚祈祷逝者安息。
说明称,目前,学校已启动调查程序,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姜东中说,事发后,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岳麓派出所出警处理,因其弟系自杀,未予立案。不过,该说法未获警方证实。
出身贫寒:哥哥辍学打工供他读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南大学毕业生告诉记者,他与姜东身是师兄弟,杨忠炯曾经也是他的导师。
这名毕业生说,杨忠炯对待学术研究十分严格,但不会“故意为难学生”。“每一届都会有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我在毕业时也因首次答辩不合格被要求延期,但只要在5月22日之前修改合格,再次提交即可。”该名毕业生说。
“姜东身是一位很用功的师弟,他选择自杀大家都很难过。”上述毕业生说。
姜东身老家是河南省信阳市,初三那年父亲因肝癌病逝,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姜东中被迫辍学打工,与务农的母亲一起供他读书。
姜东中说,弟弟一直很努力,2006年考入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还清了助学贷款,2012年考入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读研究生。
“当时他说想读一个好一点的硕士,毕业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姜东中说,这是弟弟工作后还选择读研的原因。
最大遗憾:身亡前电话母亲没接通
家人们没想到,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关头,姜东身选择了自杀。
姜东中说,5月18日下午3点,校方打电话告诉他们“姜东身在网上写了一封遗书,校方发现情况后也没找到人”;下午5点多,校方向他们确认“姜东身3点半在图书馆跳楼自杀”。
姜东中说,5月18日中午,弟弟自杀前还给母亲打了电话,“但当时妈妈有事出门了,没接到这个电话”。
“如果接了这个电话,如果我们平时多和他交流,如果他可以跟我们说说他的烦恼与痛苦,也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姜东中哽咽着说。
姜东身的表妹付琳(化名)则称,表哥生前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一直很好,虽然与家人联系不多,但与她沟通还算频繁。5月10日,两人还曾电话联络,当时她询问表哥的毕业论文事宜,姜东身表示“还需要修改”,她还安慰表哥“大家都要改好几遍的,没事”。
“当时完全没想到会出这种事情。”付琳说。
焦点关注
校园自杀事件频发 大学生为何轻言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犯罪等反常、恶性事件也不时被媒体曝出。
重庆医科大学一项调查报告认为,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情感困惑、学习及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四大主要诱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有意识地改正调节,让自己练就一颗“钻石心”,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书写美丽人生。
为何有一颗“玻璃心”
本应青春洋溢,为何却有一颗“玻璃心”(网络语,即“心理极易受伤的人”)?
重庆医科大学一项调查报告认为,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情感困惑、学习及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四大主要诱因。其中,大学生初进校时,如果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不适应,便会产生困惑、心理失调。
“优越感一旦没了,做啥事都没自信。”说这话时,重庆大学大二学生程洋一脸苦闷。原来,上大学没多久,他便发现,与校园里各路“牛人”相比,自己已不再是佼佼者。不想低头示人的他,又不愿找人倾诉,负面情绪积压过多,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逐渐滋生。
此外,交际困难也是导致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记者曾随机调查50名大学生,其中63.3%的同学表示对与别人交往“无所谓”。“交际能力的缺失是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的元凶。”重庆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李志说。
“大学像个‘mini’(微型)社会,但不少同学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选择离群、自闭等方式生活。”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学生田晓坦言,事实上,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锻炼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谁又是处于心理压力之首的“大魔头”呢?在记者随机调查的这50名大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是“学业及就业压力”。
“我想学服装设计,但老爸非要我读英语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大三学生夏湉说,不仅学非所爱,疲于应付;而且以后仅靠英语,就业前景也不乐观……这双重压力成天在脑子里唱双簧,让自己都快透不过气了。
如何炼就一颗“钻石心”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苏大附属广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吴正言则说,为了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重中之重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矛盾,在大学阶段面临这些问题也是一个极佳锻炼机会。到底是藏藏掖掖,还是坦然面对,不同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藏藏掖掖的结果是将一般的困惑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坦然面对,把问题与别人分享,既可以获得很好的人际交流经验,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问题还是不能获得解决或者暂时不能与人分享,就应该及时找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沟通。据《羊城晚报》、《重庆日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