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研究》第30卷要目 教学 研究生 商法 西南政法大学_网易…

《法学教育研究》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43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09家,非核心期刊56家,集刊69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1年3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1127位作者的257150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

《法学教育研究》第30卷要目

【理论探讨】

1.论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的动因、范式及进路

刘蓓(3)

2.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的思考

吕泽华(19)

3.什么是科学的法律职业伦理观

——兼评李旭东《法律职业伦理》

李路(35)

4.法学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探究

——基于学者学术成长轨迹及学术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韩玉亭(54)

5.修辞、叙事与法学教育

马辉(88)

6.法律情感的维度、功能及培育策略

徐淑慧(104)

【教学研究】

7.法治反恐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王东明、贾宇(123)

8.跨学科培养卓越企业法务人才的探索

王宗正(142)

9.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叙事与当代思考

洪冬英、戴国立(154)

10.法律职业准入改革下的法学研究生教学检视

宣喆(167)

11.论文研习于研究生教学中的范式倡导及逻辑策略

——以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

步洋洋(184)

12.论法学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生成

朱福勇(202)

13.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与实现

蔡艺生、唐云阳(216)

14.双师同堂推动程序法与实体法交融的教学进路探索

陈磊(235)

15.大学生刑事法治意识提升研究

——实证与理论的双维考察

崔玮(251)

【比较研究】

16.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创建与发展(1950~1957年)

姜翰、赵晓耕(271)

17.法国法学院本科商法案例教学的模式与启示

李晓珊(296)

18.美国音乐商业专业法学课程设置及启示

唐勍(312)

【管理经纬】

19.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究

——以西北大学研究生思政教学改革为例

寇楠、赖绍聪、任保平、李军、段俊杰(333)

20.“双一流”战略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

吴立保、田宇婷(347)

21.家庭社会关系资源何以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基于陕西省2017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刘自团、陆根书(361)

【教育法制】

22.以促进法治认同的生成观测中国高校法治教育之完善

李栗燕、谭子璇(389)

【法务反哺】

23.司法学徒制对法学教育的补充作用新探

齐昌聪(407)

24.《法学教育研究》稿约

(426)

【理论探讨】

1.论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的动因、范式及进路

内容提要:AI正在强势崛起赋能法学教育发展,新技术正在催生法学教育新业态。同时,法学教育也在逆向为AI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的人才供给。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的动因、范式及进路等跨域问题的研究将有益于二者耦合赋能的双赢局面铺开。首先,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具备宏观上的统合发展动因、微观上的双赢发展动因,所以AI与法学教育的融合互动成为必然。其次,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的范式与传统法学教育范式产生诸多差异,具有“跨学科与专业式”“多维嵌入式”“个性式”特点,为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的进路指明了基本方向。最后,二者耦合赋能的进路上可细致以人工智能法学的多环节为路线进行可操作化建议。当然,AI为教

育教学的变革创造了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现代性危机,加速人的工具理性回流,所以也要时刻警惕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

关键词:AI;法学教育;耦合赋能;动因;范式;进路

2.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时代来势汹涌,智慧教育系统的生成必将对传统的教育形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人”的社会而非机器的社会,体现出教育永远是对“人”进行文化传承发展、人性塑造的活动。人工智能会改变需要培养的法律人,在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上会有重大变革,形成简单重复劳动逐渐消亡,法律推理、判断能力提升以及法学创新能力、人性本质上的更高要求。智能教育会让法学教育呈现标准化的基础教育,精准性的职业定制培训,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共享与互通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学教育者要以积极的主动精神投入到智能化教育改革中,欣然接受重复性脑体劳动解放的红利,华丽转身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法治思想塑造、法学理论研究工作中,为培养更有人性、更加专业、人与人工智能协同配合的新型法律人才而成功转型。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人性

3.什么是科学的法律职业伦理观

——兼评李旭东《法律职业伦理》

内容提要:法治建设需要加强法律职业伦理建设。法律职业伦理是保障法律职业者忠诚履行代理责任、自觉运用理性知识能力监护与兑现法律权利的道德风险防护装置,不然,法律职业者作为理性代理人的忠诚义务就会被自然人的逐利动机所压垮。科学的法律职业伦理体系应满足以下要素:准确把握约束条件,概念清晰,规则可普遍化、执行公平权威高效。法律职业伦理规则不可陈义过高,不可矛盾含混。法律职业伦理自治要求有效的动力与防护装置,可以依赖的装置包括:理性的法律知识能力所教导的节制和职业共同体内部离散化的监督机制所造就的平滑的他律。依据前述标准,李旭东编著的《法律职业伦理》体现了良好的科学品味,值得予以关注。

关键词:科学方法;法律职业;伦理观

4.法学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探究

——基于学者学术成长轨迹及学术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从法学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群体的学术成长轨迹来看,其教育背景中学术近缘以及学术链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单位的多元化程度对其科研培养时间以及独立科研后的成才时间均具有影响,学历层次越高分布趋势越集中。其工作背景总体格局呈现出向优势院校集聚的态势,其演化趋势由综合性院校一枝独秀转向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齐头并进。学术晋升中实现“国家导向逻辑”与“学术创新逻辑”的融合与博弈是其行动逻辑,学术锦标赛是其外在动力机制,快速实现常规学术晋升是其前提性要件,长期专注的学术积累是其共性特质。从法学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来看,学术显示度、学术生产力、学术被关注度、学术传播度与其综合影响力密切相关。在其当选前后学术生产力、下载被引比、学术显示度与学术被关注度波动明显。法学各类优秀人才人选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积累效应明显。其在促进生产资料分配正义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学者群体的社会分层。

关键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学科;学术成长轨迹;学术影响力

5.修辞、叙事与法学教育

内容提要:法律无法独立于修辞而存在。法律文本需要制度性修辞来弥合僵化规则与流变生活之间的紧张关系,法律实践需要叙事性修辞来为形式逻辑推理注入实质合理性内核。法律实践中叙事的说服力源于对叙事要素的策略性使用,将人物、情节和意义依照融贯性、一致性和逼真性的原则建构为可被听众所感知和认同的法律叙事。现有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对形式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法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叙事技能并未得到有意识地训练。对此,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事实的叙事结构与重构,在仿真实践课程中锻炼学生的叙事建构能力,并在诊所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叙事技巧整合事实陈述与规范评价,提升法律论证的说服力。

关键词:修辞;法律叙事;案例教学;诊所教学;法学教育

6.法律情感的维度、功能及培育策略

内容提要:法律情感是个体对法治精神、现行法律体系及其运行的相关法律刺激事件的一种主观体验,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个体性与群体性、刺激源为法律现象、发生逻辑为正义的法治精神、一系列生理唤醒状态。法律情感根据效价结构和唤醒程度可划分为积极法律情感和消极法律情感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包含若干维度。积极的法律情感对个体人格成长、法律意识的发展以及法的社会控制均起到正向作用。所以,培育青少年学生积极法律情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法律情感的培育策略有:进行法律认知教育、发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法律情感的渗透作用、在法律实践活动中进行法律情感体验以及用民族法文化滋养出健康的法律情感。

关键词:法律情感;维度;功能;培育策略

【教学研究】

7.法治反恐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国际国内的恐怖局势以及恐怖主义的发生机理决定了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必将长期存在。我国反恐人才急缺,恐怖主义涉及的多重复杂因素决定了反恐人才的培养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规划设立“反恐怖主义专业”来“一揽子”完成。当前我国以公安、警察类院校在警务指挥与战术等专业下设置反恐怖方向和法学院校在法学专业下设置反恐怖主义法方向的块状配合,加上各科研机构点状分布做补充的培养模式是反恐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模式。法学专业下反恐怖人才的培养规模应当适当扩大。法学专业下本科层次反恐课程设置应当与公安院校的反恐方向课程设置做到有衔接、有区别而又互相补充,在完成法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涵盖民族、宗教、国际政治等课程,凸显反恐特色。法学专业下研究生层次的反恐课程设置与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培养目标层级化,避免趋同化。

关键词:法治反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8.跨学科培养卓越企业法务人才的探索

内容提要:企业法务被视为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三驾马车之一,企业法务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需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凸显个人性标准。温州大学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办学定位,着力跨学科培养服务民营企业的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基本经验:一是研制包括知识标准、能力标准、素质标准在内的个性化培养标准;二是以法学为主导,组建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师资的虚拟跨学科组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三是共建国内第一个依托高校设立的劳动人事仲裁派出庭,做实实践教学。

关键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个性化标准;跨学科培养

9.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叙事与当代思考

内容提要:法律硕士作为以职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类型,在我国开办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培养模式几经变化,经历了从最初套用法学硕士培养模式到类同化培养再到分类培养三个阶段。从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制度演进结果来看,法律硕士的培养没有形成其独特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机制,没有真正地与法学硕士形成鲜明的区分。要实现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分类原则和实践导向,逐步细化法律硕士的专业方向,建立起不同于法学硕士培养的独特方法,将“分类”和“实践”贯彻到法律硕士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法律职业;德法兼修

10.法律职业准入改革下的法学研究生教学检视

内容提要:2018年起新出台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办法终结了未经法学类本科及以上教育或未在法律领域执业的考生的报考资格,该办法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了法律职业从业人员拥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必需性。历经多年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特别是法学研究生教育依然呈现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就业的冲突。法科毕业生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学校教育应当且亟须就此作出回应。多年来,我国法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仍以宣讲型授课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务操作技能的教授。法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较大不同,应立足于深化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补强司法实务,为法学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法律职业准入;法学研究生教育;法学专业培养

11.论文研习于研究生教学中的范式倡导及逻辑策略

——以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

内容提要:受论文研习对于学术型授课教师的刚性需求同教师稀缺现实之间的矛盾镜像,论文研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所需要的几何倍工作投入,以及刑事诉讼理论的外化呈现同论文研习本身之外部吸引的难度系数三个方面的现实制约,我国当下研究生教学中的论文研习方法长期且普遍阙如,掣肘研究生教学在知识体系深化、学术志趣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实现。立足于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现实语义,鉴于多数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之时存在选题方向随机、撰写思路模糊、行文逻辑混乱、理论深度匮乏的多重现实问题,研究生教学体系项下的方法语义理应作出回应,而此种以“精读到研讨”为具体授课逻辑、以“基础理论讲授同论文交互研判证析”为具体授课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下的一维课堂教学运用逻辑,转而延伸至课前、课上及课下的三重维度,并分别在内容、策略等方面作以差异性组织安排的论文研习方法即属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论文研习;文献精读;交互研判;策略方法

12.论法学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生成

内容提要:传统法学项目教学法存在难以深度激活教与学的潜力,消解知识与理论、方法与智慧,以及实践与技能脱节等问题。而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生成聚焦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的智能设计、以项目为任务的智能驱动、以机器深度学习为基础的自主探究、以学习探究为手段的智能学习与成果展示,以及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智能指导与评估,实现复数主体高效、开放和多元的交互模式,提升法学教学智慧,促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目标的达至,以及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与智能服务之间良性互动的形成。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教育;项目教学法;交互主体;智能生成

13.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与实现

内容提要:信息化时代下课堂被赋予了数据化、智能化的内涵,它是智能化技术系统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产物,更是未来课堂教学发展与革新的方向所在。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在知识要素、知识输出、知识评价上的逻辑考察,探寻出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教师个人投入难以因应学生多元需求、学生个人挑战难以契合社会不同期待、信息技术运用难以满足教学关键诉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效能的催化主要体现于辅助教师深度分析、辅助学生深度学习、辅助院校深度管理等方面。综观之,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上的实际效能促进,更应在顶层设计上予以政策保障及战略规划,并对教学相关利益主体予以专门的基础技能培训、配置升级及理念转换加以重视,从而形成可持续创新、智慧演进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能实现;深度辅助;顶层设计

14.双师同堂推动程序法与实体法交融的教学进路探索

内容提要:专注于某一法学科而忽视其他关联学科的教学者难谓成功,在实体法与程序法分开教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法律从业者有着天然的结构缺陷,难以满足司法实践需要。采取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束缚,突破实体法教学与程序法教学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对话。实体法教师与程序法教师就同一个法律问题或同一个实际案例或相关联的法律条文展开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联教学,展现不同专业领域、不同部门法之间教学交融的成果,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衔接问题。双师同堂还可迫使教师理解和尊重对方的理论工具,缓解或消除“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实现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体系的共享,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人为隔阂。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最恰当的设置时间是在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教师须深度挖掘能够体现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关联性的典型案例。对于那些基于实体法与程序法规范共同抽象出来的法律制度,如诉权制度、证明责任制度,只有授课时进行融合才能阐明其真谛。还须科学分配双师授课过程,创新课堂开展方式,教授内容须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分别评析对方,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双重解答。双师同堂的具体流程可设计为双师同堂解析案例、法庭审判观摩、模拟审判、导师评析四个部分。

关键词:双师同堂;实体法与程序法;法学教育;教学模式

15.大学生刑事法治意识提升研究

——实证与理论的双维考察

内容提要:大学生的刑事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性构成,直接决定了后者能否引领国民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形成了法学素质教育、法律职业教育和全民普法教育“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下的法学素质教育,应突破培养法科专业学生的局限,担当培养全体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历史重任。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知法、守法、用法和尊法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表现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观念、权利观念和敬畏观念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建构大学生刑事法治意识提升的路径,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刑法规范的认知性期望,形成以刑法原则及精神为指向的规范性期望,并强化大学生刑事法治意识系统与高校、社区等外界环境的交互,以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刑事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治意识;刑事法治意识;社会系统理论;期望

【比较研究】

16.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创建与发展(1950~1957年)

内容提要: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创建伊始,经苏联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行政及思想教育方面建立了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参照的运作体制。这也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为全国其他文科院校,尤其是政法院校学习的范本。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在师资培养、教材编译等方面也积极支持帮助全国各其他高校,逐步确立了其在法学领域的学科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苏联专家;法学教育

17.法国法学院本科商法案例教学的模式与启示

内容提要:法国法学院本科商法的教学是“大班+小班”的模式。“大班”是由教授承担的关于商法基础内容的课程,“小班”是由年轻教师承担的案例研讨课。小班的案例研讨课以商事案例的评析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商法思维、提高其写作能力,其实质上是对法律学者和法律事务工作者参与法学知识的创造的认可,更是对法律知识共同体的认可。我国法学院的本科商法案例教学借鉴法国的商法案例教学模式,选取经典性和代表性的商法案例,并且借鉴法国“小班案例研讨课”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运用商法思维解决商事案件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法国本科;商法案例教学;小班案例研讨课

18.美国音乐商业专业法学课程设置及启示

内容提要:音乐商业专业(MusicBusinessMajor,MBM)是现代高校以培养音乐产业领导人、音乐经纪人、音乐技术监理和音乐活动策划人为目标的专业,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中注重应用性。美国七所名校MBM法学课程具有明显的特征:以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虽开设的法学课程不一,但每所学校均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侧重娱乐法的某个方面开设3~6门法学课程,主要有音乐版权法、音乐产业法、音乐合同法、音像制品法等。美国七所名校MBM法学课程的设置、新型教育形式、优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MBM的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音乐商业专业;法学课程

【管理经纬】

19.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究

——以西北大学研究生思政教学改革为例

内容提要:西北大学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文理交叉融合、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显著特点,以基础型、特色型、拓展型三类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资源以及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师资团队建设为抓手,统筹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教学、专题教学、课程思政”三元结构的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依托西北红色文化及西北大学118年优秀文化积淀,建立了“1+5”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具有西北大学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大思政”教学格局,有效增强了研究生思政课程的现实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

20.“双一流”战略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国家急需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方面,行业特色高校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主动承担所在行业的国家使命,与行业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推进体制创新,深化多元共建促进协同发展;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学科集群筑牢特色发展优势;拓展国际合作途径,对接前沿国际发出中国声音。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战略;高水平发展

21.家庭社会关系资源何以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基于陕西省2017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内容提要:家庭社会关系资源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个绕不开且又极其引人关注的变量。应用陕西省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社会关系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管理精英子女与非精英群体子女的就业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平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上,而知识技术精英子女与非精英群体子女的就业质量差异最显著地体现在专业匹配度上;在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变量中,网络顶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统计学意义最显著,网络顶端等级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匹配度就更高;大学生在求职中所动用的社会关系类型也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动用强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更低,但其就业满意度更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促进就业公平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社会关系资源;社会资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教育法制】

22.以促进法治认同的生成观测中国高校法治教育之完善

内容提要: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目标,而法治认同作为法治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水平高低影响着个体法治素养的高低。法治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需要个体具备对法治的理性化认知后,于情境化的群际关系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我的心理结构并最终转化为实践。高校法治教育对法治知识供给不足和教育教学过程缺乏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缺陷,导致了高校学生无法形成完整法治认同。通过对域外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认同水平相关经验的对比提纯,高校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完善现有的教育模式,实现提升学生法治认同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法治认同;心理结构;域外经验;情境教育

【法务反哺】

23.司法学徒制对法学教育的补充作用新探

内容提要:司法学徒制是我国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在员额制改革背景下,法官与法官助理、书记员职业分化明确,有“去学徒化”倾向。受制于高等教育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当前法官助理、书记员知识结构与法官后备人才需求逐渐脱节,我国法官精英化教育不能弥补法学技艺、经验教育不足的缺陷。改革现行司法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将司法学徒式教育作为现有法官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由司法教育培训隐形的权责关系走向显性的权责关系,法官与助理由上下级的行政服从关系调整至师徒间的专业指导关系,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司法学徒制教育作为法学教育重要补充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素。

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培训;人才培养;学徒制

《法学教育研究》创办于2009年,是国内较早系统关注法学教育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出版物,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法律出版社定期出版。自2017年起本书每年出版4卷,现已入选CSSCI收录集刊(2017~2018)目录。宗旨:本书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集中出版法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探索法学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END-

责任编辑 | 刘子怡

审核人员 | 梁学曾 张考研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侯卓 吴东蔚:论纳税人诚实推定权的入法途径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02

焦和平:形式解释论下网络游戏动态画面的著作权保护路径 | 现代法学202102

冯彦君 王琼:中国退休制度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

陈金钊 吴冬兴:《民法典》阐释的“体系”依据及其限度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

北大法宝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宝学堂

法宝智能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