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 22届真题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结构
【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培养目标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同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八年研究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因历时八年,故名。旨在对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和传统学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情况作对比研究,以了解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法的优劣,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对于大学学习是否必不可少,进步主义学校的课程、教法是否同样能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准备等问题。八年研究引领了美国的学校改革,促进了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传播了进步教育思想。但其研究者的中立性遭到质疑。

4.四书五经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常识类问题)

【参考答案】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教材,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5.社会本位论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要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教育的效果。社会本位论有助于近代教育与社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但否认个体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能动作用,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二、辨析题

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参考答案】

(1)蔡元培的五育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其军国民教育,指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强权,其实利主义教育指大力发展科技、提升生产力,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其道德教育指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式道德,其世界观教育是他的首创,即把世界分为现象和实体,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其美育是实现其世界观教育的美感教育。

(2)它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相同之处,都追求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3)但二者也有不同。①五育并举的提出,针对的是封建体制的教育,稳固资产阶级教育格局,而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重解决孩子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②五育并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模式。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人格发展面临的任务。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1)错误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尔伯格提出来的,他借助道德两难问题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道德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法律的定向阶段和内在良心的定向阶段)。

(3)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相应的发展任务。

3.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参考答案】

(1)错误

(2)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3)社会生产力决定劳动力的规格和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制约这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

4.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辅导。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

(1)正确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和教学评价。

(3)课外辅导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②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与帮助工作。

5.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的必修课程?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参考答案】

(1)正确

(2)新课程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三、简答题

1.抗日战争时的教育方针。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参考答案】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确立了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总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

(2)科学的,是指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

2.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儿童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3.简述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七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潮

【参考答案】

终身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潮,现已成为一种被视为未来教育战略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朗。

1、主要观点

(1)终身教育的含义。它既包括了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阻隔。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正式教育。

(2)终身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在于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它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使人“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此外,应该把教育看成一个过程,采取更好地显现个性的、灵活的方法。

(3)终身教育的实施原则。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教育的整个未来是与建立并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特点与影响

特点:

(1)注重人的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整体性;

(2)强调教育的民主化;

(3)凸显出国际性。

影响:作为当代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倡导和推动,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终身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4.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十章德育——德育途径

【参考答案】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学。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优点: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有利于迅速地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②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学校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有:教学育人:道德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如语文课等;指导育人:如班主任谈话职业指导、就业讲座、心理咨询等;管理育人:如校风建设、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守则等;活动育人: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环境育人:如校园环境建设等。可见,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四、论述题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列题解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措施有: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②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诉学生“是什么”的同时,关键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和“怎样做”。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①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②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②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的得以发挥。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启发式策略主要有:分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法。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验证。教师应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2.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政治因素

(1)影响课程目标的厘定;

(2)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

(1)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文化模式要求课程变革时考虑民族文化背景、语言特色及教材的乡土性。

(2)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文化变迁要求课程变革时要做出相应调整。

(3)文化多元影响课程改革。文化多元或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要求课程变革时要考虑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4.科技革新

(1)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2)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3)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

课程的本体任务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变革必须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满足学生认知阶段的基本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自由主动的发展。

6.教育传统及其内在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

1.世界变革…给当代教育变革带来了哪些需求和挑战(15分)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当今的教育事业在教育目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为了落实教育目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困难与矛盾。这些困难与矛盾给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1、在教育目的上,实现多重需求的统一。

教育既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又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选拔性和普惠性需要统一。现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教育既要解决现实的就业问题,同时又要为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现实性与长远性也需要统一。

2、在教育公平上,如何处理多种关系的协调。

推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既要坚持教育公平,又要选拔优秀的人才,这就牵扯到公平的选拔标准该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种主张认为应该有比较刚性的标准,这样才能体现公平,以至于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另外一种主张认为,选拔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潜能,应该强调柔性。所以出现了选拔标准的刚性和柔性如何协调的问题。

3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如何实现多样目标的协调。

一是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问题。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本位,现代教育强调能力导向,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就会忽视能力的培养,而过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又容易打不好必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出现了两者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

二是能力导向与价值导向的问题。从20 世纪后半期到现在,各国教育一直在积极倡导能力导向,但是在我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必须放在首要地位,由此出现了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

三是广博宽厚与集中坚实的问题。面对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世界,学生需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但注重广博也可能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打好的基础没有打好,从而出现了广博宽厚与集中坚实如何统一的问题。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4、在教育方式上,如何寻找科学的教育策略。

严格教育和宽松教育都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出现了是以宽松教育更好地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还是用严格的教育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策略上如何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5、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如何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矛盾。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强调终结性评价,实际是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现代教育更多地强调发展性评价,即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中国,过去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现在极力倡导推进发展性评价。而在美国,近年曾经强调通过统考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并且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由此可见,重视结果和重视过程两者之间如何统一,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挑战。

6、在学校形态上,出现了现行的社会化组织形态和自组织自学习形态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科技发展促使学校形态面临改变。比尔·盖茨曾说,21世纪学校的形态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发展对学校形态改变的影响,使得学校的形态更突出自组织、自学习的特征,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之上的云教育正在酝酿,现有学校模式将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7、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如何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在过去,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一生有用,而今天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获得知识,大量常规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并且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够代替的复杂工作;过去教师是传递现有的知识,现在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要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让学生自行设定目标,需要培养教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的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过去的目标是实现标准化与一致性,现在强调独创性与个性化教育的体验;过去是以课程为中心,现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21世纪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他们应该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所以,不管是明确教育目的,还是促进教育公平,不管是提高教育质量,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都是我国,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学生合作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和长效机制(10分)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开放新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文件阐述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项关键能力的要求,指出要“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确立以关键能力为导向的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育人目标的确定要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价值导向。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到底如何发展,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国家重视和提出关键能力的根本原因。学校确定育人目标要将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价值导向,融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并通过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来实现。

以关键能力为导向的学校育人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方向引领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将学校育人目标进行具体化和特色化。关键能力培养是学校内涵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建构课程体系和革新学校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把关键能力融入学校课程文化

关键能力同样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学校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课程设计,强调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核心科目的重要性,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学科素养和认知能力。同时,关键能力还强调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实施文化,要求学校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化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课程文化既要凸显核心科目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奠基性,又要彰显综合化课程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能力、职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促进学校课程的不断创新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诉求。

(三)在校本化课程体系有机统整中体现关键能力

学校课程体系是在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整体设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开发和整合,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内容,培养关键能力需要有相应的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支撑。学校教育内涵的创新,尤其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嬗变,要求学校基于关键能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现有学校课程进行全面审视,优化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课程之间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形成学校立体式、多元化、系统性的课程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

(四)推动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校教学范式创新

自主、探究、合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范式的转型。结合教育教学和关键能力的内在要求,学校教学范式的打造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统整,课程内的学习主题统整,课程间的内容统整,学习效果与自主发展统整。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校教学范式,在价值观念上注重启发、开放、生成的教与学观念;在主体关系上建构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建立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能力的“可教、可学”需要“可测、可评”。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的评价比较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关键能力则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关键能力的评价,要制订相应的能力标准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将关键能力的具体表现、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为测评目标,并开发相应评价工具,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方法。它改进和完善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业质量评价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提升。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需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更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重在使评价对象“增值”发展性评价落脚于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及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建构作用,

既关注最终结果,也重视发展过程。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