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研聚焦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8年本博连读,全国仅此1家

??不同专业的《病理学》学时不同,实验或实习要求也有所不同

学院努力强化各专业培养特色,针对性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加强专业特色案例教学。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对接医、口、防、药等专业教育。

除了教改专业(教育改革示范性专业)外,非教改专业在基础医学课程上主要区别是学时数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都是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而有所不同。

比如基础和临床专业基础医学阶段的新途径教改体系是以“扎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服务临床”为目标,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小组讨论和贯穿基础医学阶段全程的科研训练为重点。

后期则会依据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各有侧重,如基础专业培养科研的领军人才,后期会加强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而临床专业则会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学习。

– 问答时间 –

近年来,学院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近年来,学院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百余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0门。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基础医学专业每年为国家培养300余名优秀毕业生人才,有7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PBL小组讨论

科研,与教学、产业左右联通

– 问答时间 –

学院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专门的工作?您对于本科生科研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目前,学院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年招生百余人;在读研究生677人,其中博士生415人,硕士生262人。学院的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优秀医学科学家。

学院开放导师选聘,实施全程导师;加强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科研思维训练课程、前沿交叉课程教学;

选拔优秀人才实施8+3培养计划,即国外3年博士后培养;坚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分为一阶段与二阶段

本科科研训练是寓教于研,促进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研究型学习的有效措施;

本科科研训练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为以后从事前沿科技创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 问答时间 –

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在鼓励科研方面又有哪些制度性的安排或者是相应的举措?

科研成就方面,学院有一批代表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如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T细胞分化及发育、雌激素相关肿瘤的分子机制、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和免疫机制、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等。

其中韩济生院士的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的发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内在机理,促进了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并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神经学的内容,把中国神经生物学和痛觉生理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获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

著有《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

近5年,学院每年批准立项各类科技项目百余项;年均发表科研论文约400篇,其中每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批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及国际发明专利5项。

自主研发的I类新药“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获CFDA临床试验批文并实现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开发。

2018年5月,肝脏病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王玲课题组在戊肝病毒引发肝外疾病方向取得的新进展

鼓励科研方面

学院在鼓励科研方面大力发展医学组学、基因与细胞编辑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聚焦医学前沿领域,打造学科高峰和创新高地。

加强基础与临床学科交叉合作,组建重要系统性疾病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群。加强PI团队建设,建立基础/临床召集人制度,试行兼职联聘、集群聘任、Co-PI机制。

2018年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

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坚持需求导向,深化科技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人员新老体制过渡。

坚持同行评议为主,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改进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

医患关系紧张是暂时的,医德教育绝不是暂时的

– 问答时间 –

Q:基础医学院一方面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任务。您如何理解学院的使命?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又秉承着什么样的理念?

A:学院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科教兴医,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和基础前沿科技支撑。

目前,学院形成了“统筹资源、开放办院”的建设发展理念,明确了打造健康学科生态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基础医学学科的目标。

Q:医学是一项专业度极高学科,理论与实践都极端重要。学院如何平衡理论和实践,让两者相得益彰?

A: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院重视组织优秀师资投入基础理论核心课程教学,打造了一批医学理论精品课程;

同时,学院加强学生的通用实验能力培养和前沿科技训练,大力建设“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医学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支撑。

同时,学院重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推进医教协同,加强基础—临床贯通的案例教学,积极与临床医院开展教学合作与联合培养,兼聘优秀的临床医生承担学院课程、担任学生导师。

积极适应后

基因组时代生物医学学科融合趋势,培养医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兼优的未来医学人才。

Q: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医学专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工作者?在医德教育和医患关系和谐方面,学院都有哪些考虑和做法?

A:世界面临“IT时代”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和医学是不可或缺的主流科技。本质而言,不需担心医学专业对最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优秀医学生和医疗工作者特别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把握生物医学前沿科技,又要有高超的实验技能和诊治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伦理。

纪念大体老师的追思会,是“爱·责任·成长”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或是一种市场经济早期过程性问题,“上帝客户”观念被粗暴扩散到公益性医疗服务行业。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行业规范与法制规范的健全,相信这个问题是暂时的。

但医德教育绝不能是暂时的,学院坚持将立德树人、医德教育作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内容。

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讲座

– 问答时间 –

Q:基础医学院作为最大的一个学院,您认为学院在“北大医学”发展战略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大的时代背景,您觉得基础医学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A: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承载力。以学科交叉整合为特征的“北大医学”战略,给作为生物医学“桥梁学科”的基础医学院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学院要充分发挥学科兼容特点和综合优势,把握重大医学突破及转化起点向基础研究前移的趋势,深入推进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药学的交叉合作;

积极推进医学教育向健康教育扩展转型,积极开展健康科技创新与研发,为“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个人简介

万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神经生物学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分会副理事长。

Neuroscience Bulletin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副主编。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