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 ” 研究生毕业,我身边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前两天是考研的日子,准备了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战役终于要阶段性拉上帷幕。

一方面社会招聘方对于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大环境不景气导致的合适岗位供不应求,终助力了每年报名考研的人数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是否考上了研究生就一定能够逆天改命?为了考研放弃工作的机会值不值得?考研一战失败了,是否有必要继续考?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梳理了周围几个研究生已经毕业了的朋友的故事,来跟你们交流和分享。

A

双非本海归,入职四大

A同学本科来自一所双非一本,但是因为就读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会计专业,所以对专业实力非常执着,成绩一直很好。

研究生专业,ta也选择了可以精深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最终ta以超级NB的成绩,和只投过一次简历的传奇战绩,一举拿下香港的四大offer,求职之路让投了上百封简历的我大呼羡慕。

我总结了一下,她顺利的求职得力于:清晰的目标,以终为始的提前规划(战略),踏实认真的努力(战术)。

目前已入职2年左右,工作内容ta很喜欢,缺点是四大的通病——忙。加上今年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晋升等方面出现问题,现考虑跳香港国企。相信经过了四大的积累和磨砺,ta一定能去到非常优秀的岗位。

B

985本,赴德交换,入职德国四大

同样是985财会专业的一个朋友,研究生顺利保研本校,但是因为不喜欢研究生阶段学校的专业课程,自费去德国学校交换学习相同专业,虽然辛苦,但甘之如饴。

德国教学部分用英语,部分用德语。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也方便以后在德国找工作,B竟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德语,毕业面试的时候全德语面试,拿到了德国最大零售企业的财务岗offer和四大offer,最终选择四大。

不得不说,B不仅是一个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专注、安静、爱学习的典型优生。从保研、赴德交换、学德文、投简历面试,顺利的表象下,是持久的

努力。

我还记得之前和ta一起上德文课,课后所有同学都散去,只有ta去图书馆打印了所有的教材(很厚),拿回去全部复习完。

B目前还在德国,考虑积累几年经验回国发展。

C

985本硕社会学,备战司考/编制

保研的朋友C,是一个安静有力量的人,社会学赋予了ta辩证思考和旁观思考的能力与心态。度过了相对稳定的、充满思辨趣味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与世无争的C终于也被时代的洪流推上了就业的风口浪尖。

突如其来的求职潮如洪水猛兽一般让C充满不适应。社会学耳濡目染的恬淡和客观中正,在求职面试的激烈竞争和花式凡尔赛中显得格格不入。C真的有过迷茫,不喜欢互联网的快节奏,但也受限于专业。在赴一线城市找寻心仪事业编几个月没能如愿以偿之后,现在腾讯实习,考虑酌情继续申请事业编,同时备战司考。

C是属于不太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一类人,其实跟ta所学专业的模糊性比较强不无关系。而庆幸C的学校和学历背景都还不错,能够最终进到大厂实习,不论是否能留下,积累点经验都是不错的。凭借C的学习能力,相信司考和优质事业编都没有问题,只是后者还需要一点运气的加持。

类似社会学的社科类学科,通常被外界认为是“万金油”专业,看似通达,实则鸡肋,很容易找不到好工作。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前布局,找准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定位,广泛实习积累阅历,才不会让自己太被动。虽然如此,社科类专业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独立精神的培养是实打实的,毕竟这对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有时比从事了什么行业更重要。

无法选择时,我们也要好好吸收本专业的养分,早做规划,既来之则安之。

D

非全日制美术硕,沿海院校辅导员

比起C同学,D同学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稳定和安逸。这将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但却不轻松,因为D的专业限制和“非全日制”的硕士学历。

如果不想从事本专业,就业市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残酷显而易见,本专业同学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比其他非艺术类专业更加明显。D的同班同学有些没毕业就屡获各类美术大奖,

自己平时接单子都能衣食无忧,大有盈余;而技术不够精湛的同学也能接一些小单子赚零花钱,毕业之后努努力去大厂做美工。

最后一类就是D这种——不喜欢本专业,技术也不过硬,毕业就只有两种选择:

一,跟本专业死磕,努力进互联网大厂,寻求高工资,同时享受高福报;

二,早点准备进体制。

比起金钱,有房一族的D很清楚自己更看重安逸和稳定,于是把目标早早瞄准在高校辅导员上。但因为ta的非全日制学历限制,求职也不算顺利。不过ta最终还是历经上十次笔试、面试,去了沿海一所不错的院校。

直到入职后,D才发现辅导员的工作跟“清闲”不沾边。“很琐碎,很多突发状况,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学生一天到晚各种事情都找你,周末经常泡汤。”D经常跟我抱怨,“但是,真的挺有成就感的,挺开心,感觉自己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才是走向理想生活的关键。

当然,如果D没有父母给买的房,有可能事情会是另一番模样。

E

985本海归,一线银行管培

985本+海归硕的E选择了“别人家”的孩子路线,一毕业就进了一线四大国有银行分行做管培。虽然是分行,但是光是四大国有银行的招牌,和周围人“才”和人“财”云集的工作环境,已经让人羡煞不已。

但是据E透露,他们的工资并不高,工作也比较机械和碾压人性,ta“每天都活得很压抑”。

“主管各种PUA员工,我每天都在想离职!”E抱怨道,“而且我们工资这么低,什么时候能买得起这边的房子呢?”

有趣的是,有次ta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大家工资都这么低,我问了下ta对于“高工资的定义”,ta说——“年薪35万左右差不多(不低)”。我就知道其实ta对于现实的期待真的过分了。要知道毕业短短几年,有机会达到这个薪水的只有几类:大厂计算机类岗位、头部金融机构(还得加年终奖)、头部投行(远超这数)、自由职业/创业。

正确的期待,和符合期待的择业,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幸福和脚踏实地。E虽然工资不高,但比起非四大行的银行员工,起点更高、机会也会更多。之前有个宁波银行的管培生工作7年后,直接跳槽某单位当了投资负责人,薪水上百万,前途无量。

但是得熬,没有别的办法,熬不住就出局。

现在E正在考虑接受家人的建议,去美国读个博士。用ta的话说,其实自己是想“逃避现实,能拖则拖”。好久没联系了,我觉得ta应该比之前的自己想法更成熟了。

F

考研985,优质事业编,备战公考

朋友F是我在体制内求职群里认识的,ta总是在群里发言最活跃。我了解到ta是双非一本,考研到985硕士,并利用985硕士学历人才引进到某强势准二线城市,事业编制,待遇22+,现在在备战公考。我就是从ta这里知道,体制内的待遇,要数苏南、浙北、两广地区,薪水最高,性价比也比较高。

其实像F这样发展的人,我周围比较多。都通过努力拿到了比较好的学历背景,入职了好地方的人才引进,然后想要找到更好的机会,或者直接考公,我们把这叫做“一步到位”。公务员确实在稳定性和福利上无可超越,如果能考到上述3个强势地区的区级单位,工资总额比起一线互联网公司都能打,还不用经历中年危机。

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考研、收获更高学历的一个意义:参与优质人才引进,或者拓宽可报名的岗位面、延长可以考公的年龄(本科35岁后不能报考,研究生则延长到了40岁)。

放一张杭州某中学招聘录取图,你们感受一下。

G/H

双非海归硕,入职500强快消/地产

G和H都是我毕业找工作认识的。我们都经过异常惨烈的竞争,进入了公司的最终轮面试,但他们2人都凭借优秀的表现,拿到了我失手的工作机会,我曾经非常羡慕。

现在他们也都还在公司就职,比起跳过几次槽的其他朋友和我自己,显得稳定性更强。除开一些个人原因,我不由得感叹,优秀的公司确实在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上面更专业,也更用心;也不由得恨自己当时为什么就没能再努力一点呢。我想即使到目前为止,跟我同样惋惜的人也非常多。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我回想自己那个时候,确实太过幼稚也不够了解岗位,现在想来如果了解了这个岗位也许我更有胜算,亦或者是干脆也就不想去了。

所以求职的时候,最好先实习了解岗位,再不济也要找到里面的人亲自聊聊,知道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需要的特质,再去有针对性的准备。像我这样单凭借个人素质进入终面没有问题,但是却没办法突围,拿到offer。

有意思的是,我参加各类人才引进面试时,周围不乏本硕985的学霸,口才和气质都非常了得。很多都是在知名公司历练过2-3年,现在选择跳进体制内,也确实是出于安家、稳定等多方面考虑。

所以,第一份工作一定不等同于你的最后一份工作,人的想法也会根据人生阶段和自己的经历而变化。停止因为一开始的失利而自怨自艾,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慢慢来,就是快。

I

双非海归,现华为,考虑进体制

I同学的经历颇为传奇,一毕业就凭借超凡的魄力,跟随师兄去了一家快速上升的创业公司,去年我跟ta见面还在,最近聊天告诉我去了华为,但是忙到爹妈不认,准备跳车了。

优秀的人总是这么优秀,但是有勇气的人却没有很多。像ta这样学历、能力都不错,但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创业公司、想要大干一场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我不知道ta之前的公司经历了什么,但我相信经历过小公司、大公司之后,ta一定会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不想要的是什么。

我有个老朋友之前说:“其实人很多时候不是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才做选择,而是知道了不喜欢什么所以在逃避。”之前我不以为意,现在想来却觉得不无道理。

知时务者为俊杰,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社会的变化,也是自己的内心。

以上就是我周围9个朋友的故事,他们有的进了体制,有的去了外企、国有银行、互联网大厂、知名地产公司;有的继续在公司耕耘,有的考虑跳出换一种生活。(受限于我现在在国企,如果有人感受到倾向性勿怪,并非本意)

看上去好似和读研关系不大,毕竟本科毕业,也可以去体制、外企、国有银行、互联网大厂、知名地产公司呀。

是的,读研肯定不是一种必然选择,本科学历也可以拥有竞聘这些岗位的机会,并且只要你足够优秀,成功入选,踏实积累,还可以利用年龄优势,碾压之后新入职的研究生。

但是,如果你的实力一般,还没想好自己的方向,还没发掘到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更多时间累积实习、增长实力,那么读研一定是更好的选择。硬件上,读研可以给你充足的2-3年时间,去学习、去实习,顺便还能拿个学历,拓宽自己的择业面,起薪也会更高;软件上,读研拓宽了你的视野、完善了你的思维,成熟了你的心智,有些经历是终生受益的。

不管如何选择,也不管你的考研结果如何,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你会做什么样的事;你做的事情,又影响了你可以做的选择。而选择权,才是对我们努力的褒奖。

不论最终是否选择了伟大和不凡,渡过千帆却归因田园的人,总比一直困在大山里的人,更加伟大和不凡,也绝不是乌合之众能够有资格评头论足的。

不困于心,不愧于行。做一个勇敢的人吧,不畏后果,勇敢前行。

你觉得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

有没有和你产生共鸣的地方,或者给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呢?

Best Wishes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