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小结 针对考研

西方宗教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考研应试方面来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个小结,主要有两部分:1.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2.二级重点知识点梳理。

一级重点 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二级重点 是指某些高校考过、但并不普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当作内在的知识储备也是必要的。

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就是次要知识点了,只要看过书了解它就足够了,不需要花功夫去背诵。

1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

叔本华 生命意志: 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不断的欲求,而它所要的总是生命,故可称为生命意志。因为生命总要在个体身上体现,个体虽有千百种具体的欲求和需要,但最根本的是为了维护生存,抗拒死亡,就此而言意志表现为生命意志。战胜死亡的方法是繁殖后代,所以生命意志伴随着生殖意志。

叔本华 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写道: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而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在对客体做出表象世界的解释之后,叔本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做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1.在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下,自我和世界总是相对而存在,而对其本身是不可知的。因此只有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越出表象世界的范围,才能达到自在之物。而自在之物的世界就是意志世界。2.因为只有意志才能超出主客分立的界限,它与思维主体不同,意志作为主体本身就是包含了客体的主体,是主体本身之所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意志,作为客体的是同一个意志。在此,主客二分消融于意志之中。3.人的本质是意志,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尼采 奴隶道德 是尼采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他们害怕、嫉妒、仇视强者,企图通过把自己所遵奉的畜群道德原则当作绝对原则来对抗强者,要求强者接受这些原则,抑制自己的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怜悯、同情弱者。 主人道德 是尼采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柏格森 两种时间: 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的和抽象的时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真正的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而科学的时间是理智为适应人们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

柏格森 绵延: 绵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感受和体验着它。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是质的过程,即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没有任何人为的、量的因素渗透进来,是纯粹异质性的,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绝对的运动、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它们是一回事。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意识之流。

杜威 “工具主义”: 杜威认为思想、概念、理论都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任何思想、概念既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在,也不可能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只能看作是应用的假设,而假设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的,这正如人们制作某一件物品所使用的工具完全由运用工具的人觉得如何方便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

弗雷格 《算术的基础》三条原则: 始终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分开来;在句子的关系中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语词的意义;注意概念和对象的区分。

罗素 逻辑原子主义: 1.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提出的,由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2.逻辑原子主义建立在外在关系说的基础上,核心思想在于认为世界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原子命题是由命名了的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3.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的构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分解为简单的、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

罗素 摹状词理论: 罗素对个体词的逻辑作用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两类个体词:1.专名,如:上海、特朗普;2.摹状词,如:中国最大的城市、美国现任总统。首先,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摹状词并不是指称表达式,它们并不需要指称什么东西才有意义。再次,摹状词不是专名,是“不完全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只有在包含它的句子中才有意义(“语境定义”)。最后,摹状词理论旨在解决哲学史上的一些难题。例如用摹状词理论分析“金山问题”,应表述为“就X的一切值而言,X是金的且X是一座山这个命题函项是假的”,由于摹状词不再是主词而是谓词了,所以就不再赋予金山以实在性,从而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对当代认识论和逻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被当作哲学分析的典范。然而后期受到斯特劳森的挑战。

维特根斯坦 语言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前期观点之一,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对于语言的本质结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由词汇组成的类聚物,而是由基本命题构成的。一个命题符号就是一个事实,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因此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即“语言图像论”:1.命题是实在的图像;2.图像是一种事实;3.图像所表现的就是它的意义;4.命题的总和即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 (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由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描述了大量的语言游戏。(2)他否定了语言的本质,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同样,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3)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他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

蒯因 本体论的承诺: 蒯因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本体论的地位,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这个概念。他认为,只要我们使用了一些表示不定量词的名称(约束变项或量化变项),我们就已经做出了关于存在这种变项所指称事物的承诺。如当我们说“酒神狂醉”,我们就会相信存在一个酒神。本体论是对“何物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哪一种回答是正确的,也就是决定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本体论承诺。因而我们就面临着本体论承诺的标准问题。由此,蒯因提出的著名标准是,如果一个理论是真的,那么它就承诺了必定存在某些对象,即,一个理论承诺了某种实体的存在,当且仅当在使这个理论为真的量化的约束变项值中,这些实体必须是可数的。

胡塞尔 先验还原: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往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步骤:1.以经过彻底地、普遍地中止判断而剩余下来的纯粹自我或纯粹意识为自明的起点;2.笛卡尔式的怀疑;3.达到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基本思路:通过普遍怀疑确立“我思”的自明性,以此作为出发点,再加以普遍的中止判断,得出绝对无疑的世界的本原应为先验的自我、先验的意识活动以及先验的意识活动的对象。

海德格尔 此在: 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但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称为“此在(Dasein)”,即先于主客心物二元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Existenz)”。

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 1.萨特从“现象一元”的现象学原理出发,首先区分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萨特指出,人的意识的自由就在于对自在的否定,是一种不断超越的自为的存在,这就是绝对自由。2.萨特认为没有了上帝的决定论,人的追求和选择就是无限自由的,即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所以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3.萨特所谓的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如才能、专长、地位等。这些本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思考、追求、选择、超越的过程中自己为自己确立的,因而本质不能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4.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自由先于本质,是指人一开始只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至于人的各种规定性本质,则是出于纯粹意识活动的创造和选择而得来的。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具有本质的东西。

福柯 知识型: 知识型是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构成和产生的具有结构性的知识形态,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识的模型。类似于库恩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知识型作为一般性的分类原则,涉及两种关系:一是词语与事物的关系,二是词语之间的、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大概有四种知识型: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

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指解释者在进行解释时,都是带着自己的前见从自己的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的视域相接触,去把握文本所揭示的意义,从而发生了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相融合的现象。视域融合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也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融合。这种新旧视域的融合在产生新的理解的同时,这种新的理解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先见。

波普尔 证伪主义: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所以他提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波普尔 三个世界: 在《客观知识》中,波普尔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物理世界为世界1,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精神世界为世界2,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世界3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波普尔认为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库恩 “范式”: 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团体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

2二级重点知识点梳理

孔德 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人类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万物的内在本性,寻求现象的根源和原因);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用抽象概念代替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从而形成独断的哲学体系);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摒弃前两种方式,只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将研究和解释局限在现象世界的范围,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和科学规律)。

克尔凯郭尔 生存三领域: 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1.审美阶段。代表人物如唐璜。特点: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这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空虚而使人痛苦。2.伦理阶段。代表人物如苏格拉底。特点: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以“善”为人生目标。3.宗教阶段。代表人物如亚伯拉罕。特点:人的生活为信仰所支配,人只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面对的只有上帝。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人生道路的三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它们有时也可以重叠交错,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三阶段。

尼采 重估一切价值: 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的著名口号。他的《权力意志》一书即以此为副标题。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以往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有创造价值、判断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尼采按照权力意志的标准,重估了包括科学、哲学、道德、文化、艺术和宗教等在内的一切价值。

彭加勒 “约定论”: 科学的概念、理论、原则等等只是一些经验符号、记号,不是客观实在本身的反映。它们不是起源于具有客观基础的经验,也不是先天的,而是科学家们彼此约定的,是由于大家的同意才发生作用的。但对事实的约定不是任意的,科学家不能自由而随意地构造科学事实。约定必须参照经验的指引,有时还要进行试验。

詹姆士 “有用即是真理”: 1.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2.真理是相对于人以及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3.真理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有实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4.真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益手段,是纯粹相对的。

胡塞尔 回到事物本身: 胡塞尔现象学用语,指进行哲学研究时所采取的一种态度。这里的事物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认为哲学研究不能以任何现成的哲学理论,或对这些理论的批判作为开端,而应以描述分析现象为开端,使它们以本来的面目显现于我们之前。现象的唯一基础就是现象本身,哲学的任务是回到现象本身对它进行描述。

胡塞尔 中止判断: 1.中止判断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怀疑主义,表示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胡塞尔借用来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只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做出有关存在的假定。中止判断包括两步:对历史的中止判断和对存在的中止判断。2.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海德格尔 沉沦和异化: (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此在当作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者,以致此在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再独立自主地存在,成了非本真的存在。海德格尔称这种人为“常人”。在常人的平均状态下,他们变得平庸、刻板、消极无为,失去了独立和自由,也取消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的“沉沦”。(2)沉沦的特性之一就是异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远离动荡、取得安宁,于是逃避到常人之中,反而成了常人的牺牲品,远离了自己本真的存在,意味着作为此在的存在的人的异化。因此,所谓异化状态就是此在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在,或本真存在被遮蔽起来的状态。

解构主义: 解构就是消除和分解结构。西方传统思想的全部历史就是一系列结构的更迭,德里达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在场形而上学与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传统哲学总是将存在规定为在场,寻求确定的基础和第一因(逻各斯);而语音中心论则是把一种语音或言语作为语言之本质的语言观。而德里达的立场则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即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霍克海默 工具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运用科学技术的理性由解放人类的工具变为奴役人和毁灭人的工具。由霍克海默率先提出,后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进一步发挥。人有统治自然界的极权主义欲望,把科技理性当作控制自然的工具,运用理性迫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但由此产生了双重的社会后果:一方面机器的进化导致对人的全面奴役,它控制了生产程序、国家机构和个人的劳动时间、闲暇时间,科技和工艺理性成了统治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化和精确化,使人愈益沦为机器操纵的对象,屈从于各种技术规则,从而使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出现危机,独立判断能力、想象力、自由精神大为削弱,导致人性丧失和人的自我毁灭。

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 罗尔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正义观念:必须是作为公平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它以特定的社会观为前提,即把社会看作是自由和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合作体系。社会合作既有利益一致的特征,也有利益冲突的特征;正义原则的作用就是规定社会合作的公平条件,即“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这个道德理论体系以正义的两条原则为核心,即:1.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的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合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

风景

米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