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国画研究生毕业创作课题探索一,导师邓益民

陈洪绶的工笔人物画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古典美,绘画语言含蓄而深刻,通过对陈洪绶工笔人物绘画语言的解读,激发观者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重新审查与重视,具有保护与发展这一人物画种的重要学术意义,同时解决创作中的一些困惑,为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课题的提出

陈洪绶笔下的人物形象蕴含民族精神和个人情感,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映射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他凭借情意交融的绘画语言为沉寂的画坛注入新鲜活力,从不同层面影响明清之后工笔人物画的创新发展。因此,通过剖析陈洪绶工笔人物绘画语言的成因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我们学习其艺术创新精神,有助于解决艺术探索中出现的疑惑,为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将陈洪绶的工笔人物绘画语言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在昔日该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对陈洪绶工笔人物的绘画语言进行研究,探索其绘画语言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彰显工笔人物画的时代特色。同时,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中,笔者借鉴陈洪绶工笔人物的绘画语言,运用新时代工笔人物的技法,传达现代人物的灵动气息,以求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陈洪绶简介

明末清初的人物画大家——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于公元 1598 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北三里长阜乡的长道地,1652 年卒于绍兴。陈洪绶生于官宦世家,曾祖与祖父都曾身居朝廷要职,家庭环境的熏染,促使他一腔热血醉心于功名,竭尽所学不断攀援官僚体系,渴求在动乱年代通过从政为国献身,在迫切报国的心愿与屡屡失意的现实矛盾下,陈洪绶豪放不羁的性情愈发明显,囧别于他人的绘画风格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

陈洪绶工笔人物绘画语言的创作启发

绘画语言的差异性是区分绘画类型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态构建不同画面效果。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优秀的作品往往蕴藏着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陈洪绶身处动乱时代,将强烈的变革精神藏于画中,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这一成就既离不开对古人的广泛师承,也与陈洪绶不断创新求变分不开,最终演变为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陈洪绶对艺术的勤勉态度以及求新求变的加工能力对笔者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三年中,笔者孜孜不倦的追求陈洪绶独特塑造客观物象的手法,并尝试在创作中借鉴并运用。

(一)创作灵感来源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藏着时代精神,艺术创作无法凭借天马行空的随意想象进行,它是艺术家灵感大爆发所孕育的结晶。通过前文的研究学习,笔者意识到陈洪绶重在情感传达,他笔下的人物实则是内心深处对现实的呐喊,彰显着时代的文化内涵。

未来的不确定性、路口的难以抉择都让我们被阴霾笼罩,人生的千姿百态使我们负重而行,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显得尤为迫切。随意起舞,自由随性的《婆娑阶前舞》是笔者心灵的释放,停留在梦幻的色彩中,嗅着阳光的味道,身着轻盈的裙子肆意舞动,忘记过去、独享此刻、憧憬未来,将这三维的一刻定格在二维的宣纸之上。

(二)创作题材选取

就艺术作品组成部分而言,题材本身是否具有相应意义?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曾在美学上否认这一观点,但母庸置疑的是,题材的选取是创作高格调艺术作品的第一步。简言之,将生活素材原封不动的搬移到画面中绝对不是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创作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复制粘贴,亦不是主观思维的天马行空,而是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象相碰撞的产物。

在素材的甄选中,一方面受到陈洪绶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自己强烈的表达欲求紧密结合,笔者希望笔下的少女不是简单的柔美,而是使观者切身感受到如今迷茫的我们迫切积极向上的心态。

陈洪绶工笔人物绘画语言对《婆娑阶前舞》创作的影响

绘画语言之借鉴

画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创作者的心态映射,两者并不孤立存在,其间藏着微妙的羁绊与联系。明确创作思路、确立创作题材,笔者借鉴陈洪绶的绘画语言表现画中人物形象。

(一)构图方法

立意与布局呼应而存,一为虚,二为实,虚实结合,烘托情感。作品布局传达画面意境,而画面意境以布局为载体,观赏者通过画家的巧妙布局品读蕴含情感,故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以具有形式美感的布局为支撑。陈洪绶工笔人物的绘画章法颇具新意,

初期在安排画面人物时,笔者考究陈洪绶画面形象分布,从主体人物入手,将人物组织为两组,为打破画面绝对平衡,将左边人物部分切出画面,高低错落、有聚有散、有藏有露,构建充满韵律感的画面走势。既要抛弃呆板无趣的纯静止画面,也要丢弃躁乱不安的纯运动画面,因此笔者巧妙将中心人物的动和其他人物的静结合,错位分布,运用反衬之妙,聚焦于中心人物,增强画面表现力。围绕主体着手构思其他元素,

将向日葵做前后分割,把握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使画面人物与各元素间章法有序又充满变化,竭力在二维平面丰富画面层次感。

(二)线描用笔

线是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也是艺术家表现客观物象最直白的方式,线性语言具有超越客观现实的抽象性,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外化表现。陈洪绶将线条创作为一种“程式”,赋予其独立的审美意义。通过上文的研究发现,陈洪绶运用平行排列的线条组织衣纹,颇具形式美感,笔者尝试借鉴其表现手法,把握线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婆娑阶前舞》中,对于中心人物,笔者大胆借鉴并运用长短不一的线条排列,既不脱离人物的形体特征,同时注重线条的节奏感与装饰美,因此笔者面对繁琐的裙子,并未亦步亦趋照搬线条,删繁就简、酌情添加,用轻快流畅的线条勾勒轻盈起舞的人物形象。笔者斟酌考虑决定运用短线条勾勒画中之女的形体结构,一方面与中心人物形成对比,加大视觉空间感;另一方面迎合花丛景象,营造神秘氛围感,增强画面气韵。

(三)造型特色

我曾无数次思考绘画的意义在哪?应当如何画画?自 2019 年读研开始,我的导师就不断强调造型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造型是变形风格的基础,因此在读研期间笔者不断加强人物速写练习,对人物造型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思考。

(四)重彩设色

《婆娑阶前舞》是一幅重彩作品,经过不同色调的反复尝试,笔者最终以紫色作为主基调,融入时代的形式美感。笔者意在营造朦胧的谧静,一开始便打破固有思维,赋予向日葵意象思维,宁静中摇曳着紫色茎叶,蓝色花瓣聚散分布。中心人物以白色刻画,其余人物服饰设定为不同色系的蓝色,使画面色彩变化丰富但不失和谐,增加画面层次感。中心人物飘逸的粉红发色与吹起的裙无不让人充满遐想,为少女的随性增添一份仙气;对于旗袍少女的发色设定则较为大胆,偶然间一个惊奇想法一闪而过,为何不与白裙呼应给少女扎上一袭白发呢?大胆的尝试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少女白头与客观实际相悖,但这种设定更能激发观者的情绪,达到心灵共通境地,彰显时代的气息。艺术作品打动观者的既不是色彩的真实性,也不是色彩的和谐性,真正打动观者的是艺术家所赋予的情感真实。

时代不断发展,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它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高于生活的情感表现,当代工笔人物画趋于形式多样化,因此在时代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显得尤为必要。陈洪绶身处乱世依然不卑不亢,仍旧坚持民族气节,他忧郁愤懑的一生充满着对真实世界无尽的思索,其艺术笼罩着一层浪漫气氛,他以前人之法融时代之变,对艺术有着强烈的个人见解,对明清之后的工笔人物画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笔者在研究生期间不断追求陈洪绶独特塑造客观物象的手法,并尝试在毕业创作《婆娑阶前舞》中借鉴运用。

课题创作探索研究生

陈曦,山西临汾人,2019年考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邓益民教授指导下攻读中国人物画研究生,2022年获硕士学位。

西大求学即将闭幕,始于己亥之秋,终于壬寅之夏。目光所及,皆化作云烟,忆起往昔,倍感留恋。行文至此,内心的不舍与感激之情难以言喻。

德重恩弘,恩德如山。春夏秋冬,三年交替,有幸遇见恩师邓益民教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邓益民教授三年来的悉心教导,困惑之际为我指点迷津,无助之时给我关怀与帮助,在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每个阶段,都曾不厌其烦的对我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亦师亦友,何其幸运,饮水思其源,吾爱吾师,师恩永记。同时要感谢各位授课老师给予我的帮助,承蒙教诲,受益匪浅。

课题创作导师

邓益民,国画家,教授,硕士学位。西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不是随意画一两幅画了事那么简单。其毕业创作必须具有研究探索的课题方向。首先,要有创作的理论支撑和学术与艺术上的追求,还要有艺术语言上的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实验性,更要有时代性,如此才谈得上艺术性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创作,贵在认真投入和专一,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无论在那个层次和年龄阶段,回避困难和浮躁,永远都不可能修得正果。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11